查看原文
其他

排队等待死亡的孩子们:“妈妈,我死了以后,你要快乐”

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麦子熟了 Author 麦子熟了

有尊严地道别,和活着一样珍贵。

作者 | 麦子熟了

来源 | 麦子熟了

ID | maizi8090


在这里,有这样一群人在「排队死亡」。


在中国,平均每一个小时,就有4名儿童被诊断为恶性肿瘤,最常见的有白血病、淋巴瘤和实体肿瘤。 


来源:腾讯视频


而其中,约有20%的儿童无法被治愈。


视频中的小倩岚就是其中之一,她得的是一种名为「大疱性表皮松弛症」的罕见病,说明白点就是,皮肤会不停地溃烂。

她的人生正在倒计时,且伴随疼痛。


幸运的是因为「儿童临终关怀」,她拥有了爱她的「妈妈们」,还收获了珍贵的友谊。


      来源:网络


「临终关怀」这四个字已经足够残酷,而当临终关怀和「儿童」二字联系在一起,无情到刺眼。 


今天的文章,我想聊聊我所知道的「儿童临终关怀」。   


01 陪伴,成了告别前最好的选择 


「儿童临终关怀」的核心理念是:让可治愈的孩子及家人,在治疗的过程中不再那么痛苦;让不可治愈的孩子,在生命末期更加有尊严。


目前,全球来说儿童临终关怀都处于起步阶段。


「雏菊之家」便是提供儿童临终关怀服务的机构之一。


       来源:丁香园


2017年11月8日下午,「雏菊之家」正在经历着它的第一次告别。


「他现在很平静,把想说的都告诉他,他听得到的……」周翾听说,正要死亡的人最后丧失的知觉是听觉,她尽可能地让父母对着孩子说爱。 


「今天晚上他的呼吸可能会越来越不好,因为他在慢慢离开。」 


「最好不要动他,每一个小动作都可能会让他觉得很疲惫、很沉重。就安静地陪着他,好吗?让他知道妈妈很爱他。」


医生周翾一边给昏迷中的男孩陈子超导尿,一边轻柔地指导着妈妈苏梅,苏梅点头答应,眼泪像雨水般滴落到床单上。 


医生周翾


见过太多的孩子在离世前的痛苦,周翾想为孩子和大人们做点事 —— 那就让孩子带着「温度」离开吧。


「雏菊之家」从开办以来,家庭入住了一段时间后,如果病情稳定下来,看到孩子不那么痛苦,很多家长就会像苏梅一样,慢慢接受孩子即将离去的事实。



     来源:新闻报道


而远在湖南长沙,年近七旬的英国护士金林(Lyn Gould),于2010年开办了中国第一家儿童临终关怀机构 —— 「蝴蝶之家」


说起原因,则源于她8岁时看的一部电影 —— 《六福客栈》,电影讲述了一位来到中国山西阳城县传教的英国女佣,带领着一百多名孤儿翻山越岭,徒步前往西安的安全地带的故事。


来源:豆瓣电影


在这有一面「蝴蝶墙」,每一张照片都被嵌入纸蝴蝶的身体里。


彩虹的上方,是曾经来到这个世界又离开的宝贝们;蓝天白云中,是正在努力活下去的孩子们。


来源:网络


02 如果我病治不好了  妈妈你会怎么做?


你相信吗?生病的孩子其实什么都知道。 


在男孩小安最后的时间里,妈妈在电话里听着周翾的指导,请了村医上门,准备好了止痛药、镇静剂和氧气瓶,孩子的寿衣也买好了。 


还好的是,小安已经感觉不到疼痛,在还有意识的时候,他把目光转向了爸爸妈妈,连说了三声「谢谢」。


然后自己拔掉了氧气管,三分钟后平静地离开了这个世界。


小安的懂事的让周翾心疼。


     来源:新京报


小勇(化名)是雏菊之家开办以来,入住时间最久的孩子。


临走前的一段时间,小勇给妈妈做了一个手工戒指。


到现在,妈妈终于能够以一种释怀的心情说道:「这是儿子送我最后的礼物,在我百年后,我会戴着戒指去见我的儿子。


10岁的洋洋罹患神经母细胞瘤。


这种细胞瘤因为病情隐蔽,发现时几乎等于被判了死刑。


一夜斟酌过后,夫妻两决定让儿子住进「雏菊之家」,洋洋成了第21个入住雏菊之家的「住客」。


雏菊之家为孩子和家长准备的卧室 


「不管还剩下多少时日,只想让孩子舒服点。」妈妈徐华忍着泪说道。


洋洋入住后,对这里很满意,开玩笑地说:「死也不离开这张床,wifi 信号足,可以打游戏啦。」 


可徐华说,其实孩子特别想回去上学。


入住雏菊之家,也改变着家长与孩子的相处模式,哪怕再严厉的家长,也希望在最后给孩子最温馨的陪伴。


     洋洋和志愿者在玩游戏


神经母细胞瘤的主要表现就是疼痛,发病的时候会发烧,腿也疼得不行。


懂事的洋洋不敢叫出声,只得把小小的身子蜷缩在角落。


每次做完镇痛治疗,才恢复正常小孩的蹦蹦跳跳。 


病情一直反复,孩子总是在活泼和病痛中来回拉扯。


看在眼里,最心疼的莫过于作为父母的徐华和杨琦。 


同样的心疼,李辉和妻子也感同身受,他们的孩子被诊断为「不可治愈」。


可奇怪的是,9岁的孩子不说话,也不喊疼,大部分的时间只是蜷缩在床上。




「能告诉我哪里痛吗?笑脸表示不疼是0分,皱眉的脸表示最疼是10分,能告诉我这次有多疼吗?」


孩子给出的结果是8分,达到中重度疼痛。


李辉夫妇大吃一惊。 


孩子们哭是因为他们疼,他们不哭是因为不想让爸爸妈妈心疼。 


但其实,孩子们什么都知道,什么都懂。


 / 


在北京,儿童舒缓治疗中心设立在北京儿童医院附近的一家酒店里。


小小的三间活动室里,经常挤满了家长和孩子。


于瑛是这间活动中心的负责人,她说来这里的孩子,最喜欢玩的是「看病游戏」。 


来源:Google


「老师,你得做个CT。」


「你躺下,胳膊伸出来,我给你打造影剂。」


「老师不要动,一会儿还要抽血,做B超。」 


一个还没玩够厨房玩具的女孩说:「老师,我给你做点好吃的吧。」 


其他人异口同声地说:「不行,不能吃东西,老师还没抽血呢。」


又一个男孩举着注射器玩具冲过来说:「老师,我看你还得做个骨穿。」


来源:公众号儿童舒缓治疗活动中心


骨穿、腰穿、化疗、移植 …… 这些心惊肉跳的词汇从孩子的嘴里说出。


于瑛听了,鼻腔酸楚,眼眶泛红,她深知「孩子们都经历了什么」。 


两年过去了,有件事一直让于瑛耿耿于怀: 


曾经有一位小病人对她说想去植物园看花,四月的北京繁花似锦。


于瑛和一位志愿者决定去联系孩子的母亲,然而电话一接通就感受到了明显的犹豫。一周不到的时间,便听说孩子去世了。 


「如果我当时再多联系几次,哪怕带孩子在路边看看花也是好的啊。」 


这句话深深地压在她的心头。


诚然,目前国内对于儿童临终关怀的认识还不深刻,更何况,任何父母「放弃」自己的孩子,根本不可能是一件简单的事。 


来源:网络


王坚敏也碰到过让她「难受」的事情,曾经有一个不敢闭眼的男孩,怕自己闭上眼睛就再也醒不过来了。


王坚敏问他怎样才能让他安心闭上眼睛休息一下?


几天后,男孩送给母亲一个盒子,里边叠满了纸做的爱心,上面写了一句话:「妈妈,我走了以后,希望你能快乐。


临走的那一天,内向的孩子拥抱了妈妈,喝了自己喜欢的可乐,安静的躺下后,再也没有睁开眼睛。


医生王坚敏


在上海儿童医学中心,王坚敏所带领的儿童临终团队正在一间隐藏于安静通道内的病房里。


女童佳佳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,肺部的肿瘤让她透不过气来,她不停地乱抓乱踢,紧张地尖叫。


经过王坚敏团队的舒缓治疗,症状有所缓解。


弥留之际,佳佳放松呼吸,安静地离开了人世。


这一时刻对佳佳的家庭,意义非凡。 


对于这些医生来说,遇到的一个特别大的难点,就是大人们要不要去和孩子谈论「死亡」这件事。


来源:网络


有个十来岁的女孩跟妈妈说:「妈妈,如果我的病治不好了,你准备怎么做?你是想快乐的活下去呢,还是想跟着我一起走?」


后来妈妈说:「你想让我怎么做?」


她说:「妈妈,我希望你快乐地活下去。」 


这个孩子早就开始思考她的病情,她已经准备好接受这个病情了,而妈妈没有。 


来源:腾讯视频


周翾曾对一个女孩说道:「你有没有想过你的病可能治不好了?


她一下子就哭了,但能明显感觉到的就是,她如释重负了。


她一直在想我的病可能治不好了,但没有人和她说,她觉得心里很难受。


可是很快,她就平静下来了,然后我们就问她:


「你担心的是什么?你是不是很担心疼?」

「不怕疼?」


「你是不是担心治不好?」

「不怕治不好,我担心我的爷爷本来血压就高,如果我的病治不好,他的身体可能会更不好。我担心爸爸妈妈会很伤心。」


你看,这就是孩子们想的东西,其实他们心里明白着呢。


03 无法喘息的家长  等死才是最可怕的 


当孩子的身体每天都在高强度负荷之下,家长很难再抽出精力来关注自己的精神状态。 


如何给这些在煎熬和重压之中的家长们一个喘息的机会,也成了儿童舒缓治疗的存在的意义。  


「只要还有药可以上,那我们就继续治疗。


即便治疗的意义已经很小,且存在风险、伴随痛苦,这仍然是绝大多数绝症孩童家长的心声。


正在文娟纠结于要不要给孩子继续治疗时,一件事让她放弃继续给孩子治疗的念头:


一个妈妈在孩子身体条件不达标时,仍坚持进行「体内放疗」,结果孩子因为身体无法负荷,第二天就离开了人世。 


来源:新京报


还有一个孩子,大家都觉得他肯定今晚就过不去了,经过几次的病情反复,周围的人真的挺崩溃的。


妈妈每次都问「今天晚上能不能挺过去? 


换句话说,没人希望孩子别走,但实际上大家在等,隐隐约约地等着他的「那一刻」到来,家长和医护人员都在熬。 


孩子妈妈有个亲戚有类似的经验,告诉她说:人最可怕的就是去等,等死是最可怕的。过好眼前的每一天才最重要,听到这里,妈妈终于选择放手。


医生周翾还说到一个特别令她感动的事:


一个孩子去世后一周,爸爸要参加一个非常重大的活动,我们都在猜他还能参加这个活动吗?


然后护士发来微信说,孩子的爷爷说了「家和国都重要」。



还有一个因为癌细胞扩散而截肢的孩子,在他最后的那段日子里,妈妈帮孩子写了3个愿望:


第一个愿望是能养一只小狗狗,第二天志愿者就给带过来了。


当时孩子精神状态特别好,大声说话,摸狗狗,喜欢极了; 


来源:网络


第二个愿望就是想要像原来一样走路,结果有一天晚上他的状态突然急剧恶化,雏菊之家赶紧给假肢厂打电话,假肢厂连夜赶工,走的时候,孩子是「完整」地离开的;


第三个愿望就是想去海边,去海边对他来说实际上是不能实现了。


在他去世了以后,父母把骨灰洒在海边。 


父母用尽所有力气,把三个愿望一一实现。 


孩子走了,可留来的父母们要怎么办?


来源:彩虹重症儿童安护中心


就像家长说的那样,能接受孩子的病,但是接受不了孩子撕心裂肺地哭


医生们说,刚开始和家长谈孩子可能不能被治愈的时候,家长最常问的一个问题:「我的孩子在最后会什么样子?会很疼吗?会不会七窍流血?」 


周翾有一种强迫症,每次发消息给家长前,她都会一再斟酌字句,有时会删掉或者加上一个「吧」,以便准确地传达自己更坚决或是更缓和的语气。 


即便这样,只有当孩子的症状比较稳定的时候,父母才会去想自己,能不能让自己稍微舒服点,可不可以有个人来陪陪我,谁能陪我聊一聊?


      雏菊之家的窗景


儿童临终关怀不抢救,只作为一种缓解痛苦的特殊治疗手段。


「就像是一个慢慢漏气的气球一样」—— 失去孩子的父母大多这么形容自己。


做出这样的一个选择,对于家长来说,真的不简单。


所以临终即使关怀,也是医心,换句话说,医的更是父母的心。   


04 让能治愈的,活得更好  让不能治愈的,走得平静 


当鲜活的小生命走到终结,除了孩子的病痛,家长的心理问题也无法令人忽视。


一位刚刚失去孩子的妈妈的朋友圈中有这么一张图片:


一个戴着红色帽子、背着蓝色书包的小男孩的背影,独自行走在覆盖着薄薄积雪的小路上,小路蔓延向无尽的远方。


底下是这么一段文字:


「孩子,如果我们缘分这样浅,你为何不早点讲,让妈妈好好地、耐心地,慢慢细品我们在一起的九年时光。

你那么怕黑胆子小,没有爸妈的陪伴你会害怕吗?

这次要自己走路,自己变成自己的英雄。」 


来源:腾讯视频


为人父母一辈子,也有可能是短短几年,最痛苦无助的时刻,莫过于面对生命正在倒计时的孩子:我给予你生命,现在又要被要回去了,我却无能为力。 


当孩子自己拔下氧气管后,孩子没有再遭罪,全家感到欣慰。


我想这就是儿童临终关怀的最终目的:生死两相安。 


人间一回,有尊严地道别,这和活着一样珍贵。 



* 为保护隐私,文中人物均为化名


关于作者本文首发于公众号麦子熟了(ID:maizi8090)。麦子熟了,百万优秀青年得聚集地,做有趣的人,交有趣的朋友,去有趣的地方,过有趣的人生。


图片声明:文章配图来自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


公众号“三点一弯钩”招募原创作者啦~

如果你有想法、有热情,想用心理学知识温暖这个世界,欢迎加入我们一起来搞事情!

稿件一经采用,将会获得400-2000不等的稿酬。

婚姻、家庭、教育类稿件更容易被采用哦~

投稿邮箱:luwenru@xinli001.com。


你可能还喜欢


猥亵、偷拍X视频、嘲笑”中国女人最好睡“的垃圾洋人,终于落网了!但这种人还很多……


色诱杀7人,潜逃20年,被捕时面不改色,竟有人心甘情愿想死在她裙下?怕不是疯了……


被丈夫公公当街殴打、毁容、涂粪,她陪嫁200万,被逼生3胎,竟沦落到找保姆要买菜钱……



点击小程序,预约专业咨询


一起“在看”,在一起看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